学校举办“传承抗战精神,共筑国防长城”爱我国防演讲比赛
9月15日晚,武汉大学水电科技大楼B109报告厅内气氛庄严而热烈,“传承抗战精神,共筑国防长城”爱我国防演讲比赛决赛隆重举行。来自五个团、十三个连的17名优秀选手以青春之名,抒报国之志,用铿锵语言再现武大人血脉中的红色基因与国防情怀。比赛共评选出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优秀奖6项。承训部队带队领导、党委学生工作部、人民武装部相关负责同志以及各团团长、政委出席活动。各团学生代表参加本次活动。

新闻与传播学院的何琳芝以电影《南京照相馆》为引,对照现实生活的暖意,牵出家族深处的记忆——她的太姥爷何月旺20岁参军后便再未归来,烈士陵园内,千千万万革命先烈长眠,永不凋零的月季花与黄旺菊静静绽放,以温柔的姿态回应着英魂们的奉献与坚守。

经济与管理学院王艺霖直言,国防是每个中国人的“必修课”。她提及武大学子用微纳光学赋能激光技术,立志为飞机航电装上“中国大脑”,带着珞珈印记奔赴祖国需要的地方。
信息管理学院卫色央吉以“光”为脉络,从雪域高原上解放军“金珠玛米”点燃的希望,到陈祥榕“清澈的爱”点燃的信仰,再到自己“报国信念”点燃的未来。选择武大,不仅因其学术荣光,更因这里深厚的国防教育氛围与红色底蕴,是滋养报国理想的摇篮。

电气与自动化学院的孙圣桐从童年记忆里战斗机划过的航迹讲起,分享空军转业父亲的教诲:“个人理想只有融入国家需要,才有价值;青春梦想只有与强国梦同频共振,才能绽放光彩。”他回望武大西迁乐山岁月,夏坚白教授坚守测绘,只因“测绘工作关系到国防建设,一刻不能停”;学生们在文庙改建的实验室中完成37项战时科研,彰显了武大人学术报国的传统;1947年“六一惨案”中三位武大学生为和平民主献出生命,“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连”的精神至今仍在珞珈山回响。

新闻与传播学院贺彦铭用“跨越”形容中国国防的发展,珞珈山曾经受过抗战烽火的挑战,沐浴过红色精神的洗礼,一百三十余年来,武大人始终心系国家,在各自领域为国防事业添砖加瓦,续写着与祖国同频的篇章。

历史学院王硕回忆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凝视“行军锅”的场景:锅身布满弹痕与锈蚀,却如永不熄灭的红光,承载着八十年前的征途与风骨,至今照耀中华;遥感信息工程学院的王昕竹以“弱国无外交”的历史警句开篇,指出武大遥感技术作为现代国防的“千里眼”,是阻止历史悲剧重演、支撑民族屹立世界的重要力量;动力与机械学院的黄钦卿用“2.2万公里边防线”和“零下40度极寒”,诠释中国边防的艰苦与伟大;公共卫生学院的聂裕恩誓言以公卫之学守护万家灯火;计算机学院苏俊铭立志以代码书写忠诚,以算法助力国防,以创新驱动强军梦;药学院李承峰奋力铸造坚不可摧的“医药长城”......

17段演讲,映照着17颗赤子之心。选手们中,或有父辈从军、祖辈为烈士,或从专业领域看见责任,或从校史中读懂使命。每一位选手都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把小我融入大我”的时代担当,展现出武大学子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清醒的国防意识。

2025 级本科新生代表带来的诗朗诵《给战斗者》,更将现场氛围推向高潮。铿锵声韵与时代鼓点中,4 位同学带领现场观众回望战火纷飞的岁月,深切感悟抗战时期军民同仇敌忾的战斗激情。

嘉宾点评环节中,承训部队带队领导指出,这场比赛远不止是一场语言艺术的比拼,更是一堂鲜活的全民国防教育课。他希望同学们以这次比赛为起点,把“传承抗战精神”的思想自觉,切实转化为“共筑国防长城”的行动自觉:课堂上深耕专业,为国防建设储能力;生活中关注国防,为国家安全尽责任。
据悉,本次比赛由武汉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和人民武装部联合主办,旨在激励本科新生树立鸿鹄之志,以青春之力为强国强军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