暌违二十余载,“周顺导读”发起人、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毛有东教授与“盲叔”周顺再度聚首,二人仿佛昔日“读书”那样,畅谈物理与人生。5月31日16:30,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南会议室见证了这场久别重逢。作为“周顺导读”志愿服务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周顺导读”学生团队与毛有东教授座谈,就人生理想、学业与科研等方面作深入交流。
毛有东,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1999年获武汉大学物理学学士,2005年获北京大学理学博士,2005-2007年间,在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江雷院士课题组做项目博士后研究,2007-2015年间,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先后任博士后、讲师、课题组长,主要从事软凝聚态、生物物理和化学生物学的交叉前沿研究和探索;迄今共发表论文46篇,其中以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发表Nature2篇、Science1篇、Nature子刊3篇、Cell子刊1篇。
二十年前“导读”回忆
得知毛有东即将前来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做讲座的消息,周顺十分激动,“自从1999年毛有东毕业,我们整整二十年没有见面了,但我一直记得他,他是第一个给我当家教的同学,为我争取了读书的机会,我很想再见他一面。听说他在Nature发表了文章,很想再度同他交流、探讨。”
甫一入座,毛有东回忆起当年和周顺一起读过的书,一起讨论过的问题。“灵魂是怎么来的”就是其中一个,“它可能是一种能量、一种场,也可能是复杂体系的一种混沌现象。什么是生命?什么是物理?科学研究发展得越是前沿,生命和物理的区别可能越来越小,展现的都是世界最根本性的东西。”
二十年后深度探讨
谈到这里,周顺忍不住问道:“对于0,你怎么看?”
“这个问题很厉害啊!从个人科研的角度看,我在Nature上发表了论文,但是,忘记它吧!从零开始!”毛有东笑着说道,“从科学发现的角度看,0的含义很深刻,真空、暗物质、黑洞……这些未知的、未知的未知,都可以理解为0。”
“从0里面找出未知的东西,找出新的认识、发现规律,如果同学们从这个角度看问题,科学研究和发现的过程有着无穷乐趣。”
“根据你对生物方面的研究和理解,你对智慧的形成和本质怎么看?”周顺紧接着抛出第二个问题。
“这个问题,没有真正的答案。譬如说,生命本质的特征包括复制、能量的维持等,那么,智慧——形成优化决策的主体的形成,我们是不知道的。这是个非常深刻的问题,不是简单的神经生物学能解决的,还有待我们探索。”
寄语“周顺导读”团队
“周顺导读”成员张剑诚恳地说:“时隔二十年,毛有东学长与周顺大叔以及我们‘周顺导读’团队成员们见面,这是对我们一直坚持‘周顺导读’的肯定,也让我们对继续坚持这项志愿服务充满了更强大的信心、更持久的动力。”
同学们问到毛有东学长求学时印象最深刻的事,他说:“睡实验室的经历、48小时连续做实验室的经历、连续5天多没离开实验室的经历最难忘……一般人重复实验一两次没有结果就认定此事不可行,而我会在实验室尝试很多次,没有人在这个领域做过,我会自己一点一点去啃这个领域。”
在座的同学们被毛有东刻苦钻研的意志打动,好奇问道:“不间断地工作,您喝茶叶还是咖啡呢?”
“做实验本身就咖啡,对未知的激情与好奇心,胜过茶叶和咖啡。”
毛有东还跟同学们分享了做科研的体会:“首先,有能力识别0,而不是简单地跟随别人,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能看到研究的空白;其次,制定策略实现从0到1,要勤奋,不断学习新东西,还要懂得将学过的东西清零,做出原创的特色的研究,才能将知识转变为前行的助力。”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王建波说,这次极力促成校友毛有东教授来我院讲座,与周顺、“周顺导读”团队座谈,是我们学院结合学生实际和学科背景开展的“周顺导读”的一次尝试、一次创新,希望借此机会,能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科学研究与志愿服务的双重魅力,激励他们在成长成才、全面发展的道路上既锤炼品格、又学习知识,还创新思维,像毛有东一样在科学研究中做出属于自己的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