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红旗文稿》2015/05 作者:蔡俊
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和任何工作一样,意识形态工作也要善于抓住重点、抓住要害。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就是政治原则问题,其中的要害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因此,抓意识形态工作,要特别关注和重视政治原则问题,坚决维护党的领导、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着力构筑制度安全和政权安全的牢固防线。
一、运用底线思维,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党的领导和政治制度作为根本性、方向性的问题来抓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治国理政的根本,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是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解决13亿人民温饱问题和初步建成小康社会,也是在党的领导下实现的。绵延5000年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决定了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发展必须有一个主轴;中华民族要走向繁荣、富强和文明,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这个领导核心无可替代,就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高举这面旗帜,就能始终保持强大的政治定力、牢牢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就能最大限度地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认识、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中国是一个大国,不能出现颠覆性错误。”只要我们在根本政治原则问题上不含糊、不迷失,中国的发展方向就不会偏离,前进步伐就不会停顿,社会稳定就有保证;反过来,如果犯了颠覆性错误,在党的领导和政治制度上动摇了立场,就会带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连锁反应,很可能是一招出错、满盘皆输。意识形态工作运用底线思维,就要做到“三有”:一是心中有信念,坚持“三个自信”,坚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二是胸中有格局,紧紧抓住方向性、根本性的问题,既照顾一般更抓住重点,提纲挈领,纲举目张。三是心中有谋断,登高望远、见微知著,深入分析研判,及时解决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从容应对挑战。
二、提高调控能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别对待意识形态领域的学术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和政治原则问题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升综合国力的过程,也是各种思想观点不断涌现、相互影响的过程。对现实中的问题,人们往往基于自身利益诉求、社会阶层、知识结构、人生经历,对同样的社会现象作出不同的解读。一方面,各种新问题、新观点,短期内难以被主流意识形态迅速解答或引领,一些非主流的甚至是错误的社会思潮存在滋生的土壤。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还没有充分建立,也为简单地移植、套用西方的话语体系和研究观点提供了可能。因此,形形色色的思想观点竞相表达,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认识问题、学术问题和政治原则问题纷繁复杂,交织在一起。这就要求意识形态工作要坚持分众化、对象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断提高调控能力。
一是对待思想认识的问题。要加强正面宣传教育,主动设置议题,围绕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等方面的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积极地解疑释惑,努力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预期,疏导社会不良情绪。
二是对待学术问题。要发扬民主,平等讨论,以理服人,要靠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以事实揭露谎言,让科学战胜谬误。
三是对待政治原则问题。要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敢抓敢管、敢于亮剑,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我们不搞无谓争论,但是对那些影响力大、危害大的错误思想观点,对历史虚无主义、“宪政民主”、“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司法独立”以及质疑改革开放等错误思潮和主张,尤其要进行有力批驳,针砭要害,揭露本质,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
区别对待意识形态领域的学术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和政治原则问题,不能算糊涂账、撒花椒面,就是要讲求时、度、效,增强工作连续性、针对性。
一是把准基调。同一个问题,不能今天看作是思想认识问题、学术问题,明天就拔高成政治原则问题;也不能今天看作是政治原则问题,明天就轻描淡写成思想认识问题、学术问题,让人无所适从。当然,问题本身的表现形式也会不断演化,要发展地看、辩证地看。
二是分清主次。集中精力抓大事,把关注点放在主要矛盾上,把有限的资源用在要紧的事情上。
三是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研究工作对象,针对不同类别的问题,找准薄弱环节,解决工作短板。
三、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思想共识,通过加强教育引导,团结和争取大多数人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各种思想观点有了更便捷、多样的传播渠道。一方面,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和社会现实生活的联系日益紧密。围绕传统文化问题、理论创新问题、发展道路问题,越来越多的人试图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有的是严肃认真的观点阐释,有的是情绪化地发泄不满;有的是务实客观地就事论事,有的是泛政治化、“上纲上线”的歪曲解读;有的是真心实意地想为党和政府帮忙,有的是不负责任地信口开河。
另一方面,面对海量的信息,很多人难以准确判断,只能主动或者被动地接受。特别是对许多以历史揭秘、“反思还原”等面目出现的观点,觉得很新鲜,往往不加思考、不予辨析地拷贝进大脑,把谬误当做真理,把别人牙慧说成自己感悟。各种思想观念尤其是对重大问题的认识,也在不知不觉中从以往只是知识分子关心的“小众化”、“精英化”问题,演变成各阶层社会群体参与进来、普遍关心的“大众化”、“平民化”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有把握政治原则问题,坚决维护党的领导、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旗帜鲜明地亮出底线,才能“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相反的,如果找不准工作着力点,采取四面出击的方式,不但容易疏忽焦点问题,陷入“事务主义”,更重要的是可能挫伤一些群众的积极性,产生误解和困惑,甚至可能把他们推向反面。
总体来说,意识形态工作聚焦党的领导和政治制度,凝聚思想共识,一是要善于做灰色地带的工作。只要拥护党的领导、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可以团结和争取的对象,要大规模开展工作,使他们加快向红色地带转化,进一步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二是要增强阵地意识。一方面坚决守住守好各类阵地,防止各类错误思想的侵蚀;另一方面,积极拓展阵地,让网络空间更加清朗,让更多的人自觉为维护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发声。三是要创新方式方法。现在,社会上一些人对意识形态工作有异议,并不是认为说的不对,而恰恰是不认同一些工作的方式方法,有的老套生硬,有的自拉自唱,有的无的放矢,无法引起共鸣甚至招致反感。要用上乘的宣传,借助社会的力量、技术的力量、创意的力量,让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更具理论魅力和现实感召力。
(作者单位:中央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