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5日下午,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水利水电学院携手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抖音大讲堂,共同举办了“知识大V进校园”系列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专场讲座。此次讲座荣幸地邀请到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施琪嘉教授,以“电影中的心理学”为主题,旨在透过热门电影的镜头,探索人性的深邃与多元。
本次讲座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线下于武汉大学水电科技大楼B区109报告厅内进行,吸引了200余名校内师生参与,座无虚席;抖音平台同步线上直播,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和参与,观看人数高达68万,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讲座中,施老师聚焦“周处除三害”这一热映电影,带领同学们穿越主角陈桂林的心灵世界,翻越真善美与假恶丑之间的灰色地带,在大起大落间感受特别的人性弧光。
讲座一开始,施教授便以“投射”“内射”这对概念为引,介绍了电影对释放潜意识、创造共识记忆的意义,迅速地吸引了在座学生的注意力。施教授指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看电影反映了人类早期心理的发展经过——我们是怎样活过来的……电影中展现的是一个平行的世界,每个人都可以在其中看到自己。”
随后,施教授引用著名心理学家荣格的人格理论,从第一到第四人格,父母象征性阶段等角度进行了知识科普,为进一步解读影片做了铺垫。之后施教授按照“恶”、“邪”、“假”的顺序依次介绍了电影中三大主角,分别象征着人性阴影中的重要表现形式。在男主角的“惩恶”之路上,奶奶、医生、小美这些真挚的人物帮助他填补了“母亲”意象的空白,一场场生死洗礼又建造了他的“父亲”意象,最后他终于完成了从“作恶”的第一人格到“惩恶扬善”的第四人格的大逆转,主动认错、自首,实现了自性化的救赎,让观众深切发出“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感慨。
由此,经过善与恶、正与邪、真与假等一一对照,施教授引领大家深刻分析了电影中三大角色的人格特质。他总结道:“只有认识到自己存有内心阴影,接近它、理解它乃至部分地接纳它,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完整健全的人格。”此外施教授还特别指出群体的暗示性和传染性对个体的影响,犯罪者会借助大量的心理暗示,对物质和精神上都“极贫”的人群进行欺骗、洗脑,需要我们提高警惕。
最后,在精彩的提问环节中,施老师专业地解答了同学们有关“如何在人生的关键转折点抉择”“人生的超越性如何实现”“真自体与假自体的区分”等疑问,提出了许多创造性的建议,为同学们通过电影探索内心世界、获得自我成长指明了方向。
在两个小时的分享中,施教授深入浅出、妙语连珠,并不拘于电影本身,各种有趣的心理学小故事信手拈来;同学们亦认真聆听、踊跃发言,心理视野得到了极大拓宽。以大热电影《周处除三害》为切入口,以点带面,以小见大,师生一同走近人心的幽微之处,接纳自身的不完美,更加深入、全面地理解和拥抱自我。
撰稿:欧阳菲菲
审核:朱晴菲 马鑫